《湖南日报》整版报道我校退休教授夏昭炎
6月27日,《湖南日报》第05版刊文《夏昭炎:“赤脚教授”回乡躬耕“文化田”》,整版报道我校人文学院退休教授夏昭炎致力于家乡文化建设的故事,报道被湖南在线、搜狐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夏昭炎“文化田里种文化”的事迹也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在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提起夏昭炎,村民们都很敬重。不仅仅因为夏教授是当年村里考上大学的“状元郎”,之后又成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更因为他退休后回乡,事事牵头,尽己所能造福桑梓。
今年是夏昭炎回乡的第12个年头。12年前,夏昭炎罹患胃癌,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躺在病床上,他格外想念家乡。手术后他拒绝儿女留他在城市休养,和老伴杨莲金回到了家乡。“乡村也应当有自己的文化氛围,城里有‘文化’,我的家乡也要有。”而看到村里以打牌为风后,夏昭炎决定做回了“耕夫”,12年来,他不种稻田“种文化”,为乡亲们耕种出一片“文化田”。
2004年夏昭炎刚搬进来时,家门口还是一条黄土坡路,他了解到路一直没修是因为有两户邻里之间闹矛盾。他主动揽事,走家串户作工作,跑去县城争取水泥……路修好了,他又扛起锄头带头和老伴去种树。在他的带动下,高桥组植树热情高涨。如今村里树木与稻田交错成趣,生态和谐。
以前村里娱乐活动少,家家户户打字牌,经常为此闹纠纷。夏昭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设法买了几间破败的老屋,找来泥瓦匠,盖瓦补墙,又到处搜集书籍、报纸;图书室、阅览室、学习室,一个个收拾出来;电视机、音响、DVD,一样样添置起来。从此,高桥文化活动中心诞生了。“多读书,读书好。”受到夏昭炎的影响,村民们越来越爱来这里,打牌的少了,锻炼的多了,欢声笑语也多了。
夏昭炎最关心的还是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村里留守儿童比较多,而且多半是跟着爷爷奶奶在牌桌边长大,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
他不仅用奖书的方式来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还在暑假和老伴商量着办起了少儿假期学校,夏昭炎亲自给孩子们讲传统文化,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夏昭炎东奔西走,动员镇里学校的一批老师前来支教,免费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智力游戏等课程。而看到一些寒门学子上学不易,他提出修缮夏家祠堂,并设立高桥奖学基金。
如今,夏昭炎忙完公共事务之余,也种菜养花,坚持散步、阅读,怡然自得。虽曾与死神擦肩而过,而今年近耄耋,他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逢人便说:“我感觉我的病完全好了,我们种的是文化,收获的是健康。”曾经的同事、现任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罗伟雄听闻夏昭炎的事迹,发出感叹:“病魔不知何处去,夏公依旧笑春风。”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