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社团动态

老年社团

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的榜样力量

——湖南科技大学关工委工作考核评估特色材料(二)

              他从美学中汲取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洒向家乡的土地,经过了3600多个日夜阳光雨露的滋养,如今已是一片繁荣景象。

他叫夏昭炎,男,1935年出生,中共党员,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退休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文艺美学,尤其对“意境”研究颇深。也许正是这份对文化的热爱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才能让他在古稀之年重回那个青春年少的梦想时代。入围2014年“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候选人。感动湖南推选委员会给予夏昭炎的推荐词是:不顾自己身患癌症,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带领村民成立文艺队、体育队,开办老年学校和少儿假期学校,坚持十余年免费为村民授课。

10年前,退休后的夏昭炎身患癌症,本应在城里接受疗养,与家人共叙天伦,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和妻子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到家乡生活,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高桥组。这个决定一经做出便遭到了儿女的反对,面对年事已高的父母,他们不愿意让操劳了一生的父母回到乡下生活,更何况父亲现在已是重病缠身。但夫妻二人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回到了家乡,在他们在心里对家乡一直有一个的情结——难舍家乡水,不忘养育恩。

回到家乡的夏昭炎夫妇,看到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心中自是欣喜万分,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夏昭炎心中开始有了一块心病,老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房子修得好,饭食吃得好,衣服穿的好,但是唯独没有文化学的好,过去的农村充斥着落后,愚昧,无知,迷信的味道,本以为在这样一个精神与物质应该并进的社会中,家乡也应该充满着文明与进步,但是慢慢地他们发现,这里的精神和文化远没有跟上物质的步伐。

他发现,人们每天的活动就是打牌,日常生活中没有运动,没有报纸,因此他知道,“种文化”迫在眉睫,于是几经周转,费劲心血创立了农家书屋,开办了少儿假期学校,成立了高桥文化活动中心……79岁的夏昭炎与夫人杨莲金十年辛苦不寻常。诗意的性情与美感的浸染让他将家乡的乡土气变成了书香气。 他是传播文化的使者,是追求精神财富的行者,也是乡村文化梦想的缔造者,在10年的文化苦旅中,他播撒了毕生研究的智慧之光,将农村残留的愚昧落后照亮。他为寒门学子设立了高桥奖学基金,使家乡的文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心人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从大学校园到家乡农村,从带薪工作到志愿服务,从教授大学生到教授农民,夏昭炎完成了退休之后人生的“三个转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博大情怀,塑造了新时期优秀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他的优秀事迹广受社会主流媒体高度评价,湖南省新闻联播、光明日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央视“朝闻天下”和“新闻联播”等全国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

2014109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以“回乡种文化的赤脚教授”报道了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在家乡传播文化力量的故事。

201410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走基层我眼中的乡贤夏昭炎教授

20141010日,【三湘都市报:“赤脚教授”立起新乡贤标杆。湖南科技大学退休美学教授夏昭炎在家乡传播文化。

2014922日,【中国妇女报:退休老教授十年打造“家乡幸福院”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文艺美学教授夏昭炎今年80岁。十年前,夏昭炎患胃癌,回乡休养。他每天都会到离家不远的“高桥文化活动中心”开办文化课堂。

201474日,【光明日报:美学教授回乡追美。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回乡后依旧追求美,保持着永远年轻的心,为家乡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2014114日,【中国教育报:为家乡修条“文化路”湖南科技大学夏昭炎教授夫妇回乡“种文化”,成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热心人、新观念的倡导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2015420日,【湖南日报】:我那闲不住的公公婆婆。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儿媳贺慧宇讲述夏老夫妇在家乡“种文化”的故事。

他的事迹在我们湖南科技大学师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校先后下发《关于开展向夏昭炎同志学习的决定》和《关于下发<夏昭炎同志优秀事迹材料>的通知》,《决定》要求,全校各单位要把向夏昭炎同志的学习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尤其要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校形成创先争优、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浓厚氛围,全校师生掀起了一股股向夏老师学习的热潮。

进步的精神力量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2014417日上午,副校长李琳在党委宣传部、关工委、离退休工作处相关负责人陪同下,前往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专程看望人文学院退休教授夏昭炎。在谭家垅村高桥文化活动中心,李琳亲切地询问夏教授及老伴的生活状况和身体健康情况,转达了校党委的亲切慰问,祝贺他成为“感动株洲”十大人物候选人,并为他创建的农家书屋捐赠500多册新书。李琳谈到:“从科大校园到家乡农村,从带薪工作到志愿服务,从教授大学生到教授农民,夏教授的这‘三个转变’就是他岗位职责的延续,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更是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校团委积极响应学校党委向夏昭炎教授学习,在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向夏老师学习的同时,将校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的地点选在在夏昭炎教授的家乡——株洲攸县石羊塘镇。湖南科技大学的志愿团队师生一行人也回来到他的家乡“种文化。本次活动以传递夏昭炎教授爱心榜样力量,助力新农村文化梦想为主题,开展爱心支教、义务维修、科技支农、敬老爱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要服务内容,为期8天。给当地小学生上课,讲授国学校故事,一起做游戏,帮助当地人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这在当地起到了良好反响,也得到省、市级等多家媒体以及县级领导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学校多个学院响应学校向夏昭炎教授学习的号召,纷纷开展文化、科技、教育下乡等志愿活动,深入农村,走进基层,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土木工程学院三下乡小分队在湖南郴州市桂东县白坪村当地领导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下,团队一行10人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展了“爱心陪伴”、“假期功课辅导”、“入户调查”等一系列关爱活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爱心”三下乡志愿团的29名志愿者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护潭乡红星村进行以“爱心护花让留守儿童健康成才”为主题,通过在湘潭市护潭乡红星村的支教、慰问、调研以及其他一系列活动,深入了解了农村内部,加深了大学生对农村的认识。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的志愿者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组建各具特色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三下乡”不仅近距离的走进了夏昭炎教授回乡追美的精神世界,同时加强了与基层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他们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群众路线。

学习夏昭炎活动不仅在师生之间引起共鸣,湖南科技大学离退休人员代表“学习夏昭炎先进事迹”座谈会也隆重召开,会议对夏昭炎的先进事迹作了介绍。他的先进事迹得到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并在今年被评为第四届“感动株洲十大人物”。曾经身为医护人员的杨莲金同样回顾了自己回到家乡的11年生活,她认为自己是“播种文化、收获健康”。“健康就是财,健康就是福”,她着重强调了健康对于老年人的重要性。她还认为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还在现场示范了在家乡给乡亲们教的课程:拍打经脉和对应区按摩,现场退休老教师对此表示了极大地兴趣,都跟着示范。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夏昭炎同志的优秀事迹,学习他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离退休党委要求各党支部把学习夏昭炎同志的先进事迹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夏昭炎同志的先进事迹。

曾经与夏昭炎教授共事过的我校退休教授、学校关工委成员郭瑞林,当他在电视机前看到央视关于夏教授事迹的报道时,心里很受触动。“他在退休后还能够发挥余热,为社会的文化建设、新农村道德建设等做出一种新的尝试,是非常值得敬仰的。”

一种精神引导能给予这个社会无穷的道德力量,曾经的同事亲切称赞,原来的学生引以为荣,如今的科大校园满是一片学习之风,敬佩之声。10年辛苦不寻常,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梦想,自教书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1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不忘自己的家乡。

作者:刘绍明 来源:原创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21日